5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與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主辦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84期。專家學者們就當前形勢下的國際貨幣格局演變和人民幣展望主題進行研討。
IMI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蘆東分析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主導為主要特征的布雷頓森林體系2.0,但是最近的各項數據表明,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儲備貨幣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國際化指數也在穩中推進。近日,IMF宣布SDR權重提高有助于提升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2.0暴露出系統性的、內在的缺陷,存在的內在不穩定性,在全球經濟或金融出現危機時,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的表現最為突出。而解決問題的出路是儲備貨幣多元化,但這種多元化又是與國際經濟實力與力量的對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可能需要多方面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審視國際貨幣競爭格局,重新界定思考人民幣國際化路徑,以適應外部形勢的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表示,當下國際貨幣體系的格局處在一種深刻的變化當中,從長期來看,這種變化的大趨勢是美元地位在下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在提升,這樣一種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全球經濟和貿易地位的變化。當下尤其要關注國際貨幣體系區域化和政治化的發展變化,因為這兩個因素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在加深。此外,還要關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這三個因素會導致國際貨幣體系進一步的變化,決定其發展變化的方向及程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政所全球宏觀研究室主任肖立晟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包括自身的制造業發展,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也存在瓶頸。人民幣對美元國際地位產生真正的挑戰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的制造業產業鏈條做好人民幣國際化全產業鏈的投融資服務。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教授周穎剛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際貨幣體系也面臨著大變局。從過去70年代開始的半個多世紀,美國通過石油美元來主導國際貨幣體系,這種美元全球化帶來美元周期,自2020年美聯儲無底線量化寬松以來,有40個國家用自己的方式去美元化,他提出四大應對策略:一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美元和歐元之間保持動態平衡;二是加強國際合作,利用“一帶一路”和RCEP切實擴大人民幣幣緣圈;三是積極探索一條“主動、可控、漸進”的金融開放之路,提升金融風險的監管水平;四是爭取國際定價權,切實維護金融的安全。
?